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产品搜索:
首  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中心 | 产品展示 | 资料下载 | 技术文章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核心在于融合“两化”

点击次数:973 更新时间:2014-09-11
 

在制造业逐步进入4.0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欲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此,须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开发,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力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

 

  制造业和工业的强大对任何一个强国而言都是“立身之本”。随着金融危机后的产业重构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展开,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动“大而不强”的工业和制造业整体升级,已经成为攸关未来我国命运的重中之重。

 

  事实证明,谁占据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谁就掌控了价值链的价值和财富流向。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既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更是一场价值链革命。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29.440, 0.08, 0.27%)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post-mass)生产的革命正在来临,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因此,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无不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德国 “工业4.0”战略,更被视作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

 

  “工业4.0”是默克尔政府于2010年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未来项目之一。所谓“工业4.0”,是相对于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1.0”、20世纪初电气化的“工业2.0”以及20世纪70年代信息化的“工业3.0”而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这个概念是在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下提出的,具体涵义是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实现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在制造业竞争愈演愈烈,并逐步进入“4.0”时代的大背景下,德国并不是*认识到要在制造行业引入物联网和服务的国家。美国也在采取多种措施,设计多种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初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同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重返美国。目前,美国已正式启动了制造发展计划,正在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机器人、纳米技术、电池、能源材料等领域加强攻关。这无疑将推动美国人才、要素和创新集群发展,并继续保持在制造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从实际效果看,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回升至2013年的15%,战略效应已经显现。

 

  毋庸讳言,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制造业链条的中低端位置。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显然具有更强的警示和启迪意义。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传统制造业优势也日益衰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乃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正处于为旧技术革命“补课”、扩展现有技术革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叠加期,处于深度运用信息技术和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阶段。此时,我们尤其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三者的关系。

 

  我国今天已是*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2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这首先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至40%的水平。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其次,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主体缺失,集中反映为共性技术平台的缺失。由于共性技术在经济上表现为公共产品,*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再次,在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信息技术水平大部分居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深度融合所需要的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仍需依赖于国外企业。zui后,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无法满足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需要。

 

  可喜的是,工信部等4部委联合起草的中国工业强国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有望于明年出炉。有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 在借鉴德国版工业4.0战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制造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将力争在2025年使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笔者认为,未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为此,须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开发,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力争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突破,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工技术如工艺、装备及系统管理技术如信息集成、服务集成,进而提升制造业价值链。

 

 
公 司:
金湖大华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地 址: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工园路15号
电 话:
0517-86910061
传 真:
0517-86910063
手 机:
15195329310
邮 箱:
3172905651@qq.com
联系人:
杨小姐
 
服务热线
技术支持
0517-86910061
售前服务
售中服务
售后服务
压力仪表使用、维修与检定
智能旋进旋涡流量计
小长图有纸记录仪
智能彩屏无纸记录仪
金属管浮子流量计
工业热电偶型号命名
智能巡回显示仪说明书
有纸记录仪说明书
雷达物位计
涡街流量计
热电偶(阻),压力表,数显仪(记录仪),双金属温度计,流量计,变送器,液(物)位计,等

金湖大华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访问量:50963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工园路15号 邮编:211600
电话:0517-86910061 传真:0517-86910063 手机:15195329310 联系人:杨小姐 邮箱:3172905651@qq.com
GoogleSitemap 网址:www.jsdhyb.net 技术支持:仪表网 管理登陆 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0975号-1

仪表网

推荐收藏该企业网站